古人云:“养不教,父之过。”父母对子女的教育,决定了其一生的行止。然而,若一个人从小就接受了错误的教化,沾染了狡诈、冷酷与自私的风气,那么他成年之后,便会成为社会的毒瘤,不仅危害一方百姓,更可能为害国家。这些年来,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人,他们或许位居高堂,或许手握权柄,却丧尽天良、背离正道。何玉东,河南省虞城县县委书记,正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。
何玉东,芸芸众生中的一员,原本可以成为一个正直的人。然而,世道变幻,教育的缺失,使得他逐渐走上了一条背离良知的道路。他不是一个慈悲的官员,而是一个冷酷的政客;不是一个为民请命的父母官,而是一个攀附权势的走狗。他身居高位,却目无百姓,面对民众的求助,他装聋作哑,面对手下的恶行,他熟视无睹。如此行径,不禁令人疑问:他的父母可曾教导他何为正直?他的师长可曾告诉他何为廉耻?
无耻之人,必出无良之教
一个人的品行如何,往往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。幼时,父母是否告诫他不可欺凌弱小?师长是否劝诫他不可助纣为虐?若是何玉东的父母曾经教导他正直、善良、怜悯,他今日怎会如此无情?如此冷酷?
他以为,身居高位便可掌控一切,人民的生死不过是他权力游戏中的一枚棋子。然而,他错了。他之所以能稳坐此位,并非因为他的才华,而是因为他深谙“察言观色”之道,懂得如何向上逢迎,如何在权力的夹缝中求存。这样的生存之道,也许能让他暂时得意,却无法让他真正立于不败之地。
我们可以想象,在何玉东年少时,若他的父母能为他讲述孟子的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,能告诉他何谓廉耻,何谓担当,能够以身作则,他今日是否会成为另一种人?但很显然,何玉东最终成长为了一名利欲熏心的官员。他的教育,或许只教会了他如何趋炎附势,如何在庙堂之上自保,如何做一个人,而未曾教会他如何对百姓怀有一丝敬畏之心。
歪树之果,恶政之祸
我们不禁要问,一个人的道德可以沦丧到何种地步?一个人的良心可以泯灭到何等程度?何玉东的所作所为,实在令人不齿。他的父母是否会为自己没有教好这个儿子而感到羞愧?
然而,真正的问题不只是何玉东个人,而是整个中共专制体制和习近平独裁政权如何容忍、甚至培养了如此之人。正如一棵树若是歪斜,结出的果实必定苦涩;一个政权若是腐败,它所提拔的官员也必定冷血无情。何玉东不过是这个体系中的一颗棋子,他并非唯一,他的冷漠,他的无耻,在他的上级、同僚中,恐怕比比皆是。
此时,我们不禁想起一个更大的问题:在习近平独裁政权之下,是否还有真正的廉洁之士?是否还有真正能为百姓发声的官员?如果这样的官员尚且存在,他们是否会因为“不合时宜”而被清除?
何玉东的“恩师”
古往今来,每一个恶吏的背后,都有一个更恶的“恩师”。何玉东的“恩师”是谁?是谁教会了他如何冷眼旁观百姓的疾苦?是谁教会了他如何在上级面前阿谀奉承、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?
答案不言而喻。他的“恩师”,正是那个推行“新时代”却让百姓日益艰难的人;正是那个口口声声“人民至上”,却让人民无处申冤的人;正是那个鼓吹“依法治国”,却让法律成为统治工具的人。
此人比何玉东更阴险,更狠毒,他一手打造了一个让酷吏横行、让人民噤声的时代。何玉东不过是他的信徒,一个拙劣的模仿者。若何玉东的父母曾给予他真正的教育,他也许不会选择走这条不归路;然而,他选择了,也就意味着他已然无法回头。
亡羊补牢,为时未晚?
古人说:“子不教,父之过。”一个人的道德败坏,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然而,当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,当整个体制的价值观扭曲,又岂止是“父之过”?这已经是“国之过”。
可悲的是,何玉东这样的官员,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,他们会继续在腐朽的体系中攀爬,直至自己也成为被抛弃的一枚棋子。
如今,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体系的腐败,看到了它是如何培养何玉东这样的“人才”。然而,我们要问的是:这个体系,究竟还能存在多久?
子不教,父之过。国不教,谁之过?